青春+

藤编手艺人白天打电脑 晚上纵横交错指尖飞舞

黄思颖希望通过个人创作,探索藤编技艺的无限可能。(谢智扬摄)
黄思颖希望通过个人创作,探索藤编技艺的无限可能。(谢智扬摄)

字体大小:

白天银行担任用户体验设计师,晚上从事藤编艺术创作。30岁的黄思颖一心想钻研一种未被深度发掘潜力的材料,以及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关系等,打破传统艺术形式的桎梏。

白天在银行担任UX(User Experience,用户体验)设计师的黄思颖(30岁),夜晚则切换身份从事藤编艺术创作,以一根根纤细的藤条钻研、实验各种编织法,也尝试与其他材料如陶器结合,创造出风格多元的作品。

黄思颖一向对使用自然材料进行创作感兴趣。她在就读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视觉传媒系时,已接触过木工和陶艺。她说:“手作工作坊如陶瓷制作在这几年来逐渐兴起,而木工则比较需要专业工具与工作的空间。我想钻研一种未被深度发掘出潜力的材料,包括彻底探索材料的各种使用方法,以及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关系等,打破传统艺术形式的桎梏。”

黄思颖以一根根纤细的藤条钻研各种编织法,也尝试与其他材料结合,创造出风格多元的作品。(谢智扬摄)

至于为何选择藤而不是其他原材料?黄思颖认为藤是带有东南亚特色的材料。她指出,藤制家具和日常用品在21世纪70年代的本地家庭十分常见,但在现代几乎所有产品都能借助机器量产,手制藤编用具的本地需求已不如前。散发着淳朴气息的藤制物品,仿佛被人们遗留在时光隧道中,这激发了她想进一步通过艺术创作,以及结合其他材料和媒介,探索藤编技艺的无限可能。

向老字号藤制家具业者拜师学艺

黄思颖接触藤编技艺的过程可说是有机缘巧合,也包含着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她最早学习藤编的基本技巧是在2017年通过拜师学艺。师傅就是本地藤制家具老字号“曾美利藤器”的老板曾焕枢与老板娘李运。

她忆述,当年刚从南大毕业还未有正职工作,纯粹是陪同一名友人到藤器家具店找要买的藤椅。看着藤制家具,黄思颖突然萌生学习藤编的念头,便冒昧询问老板和老板娘是否愿意收她为学徒,并教她藤编手艺。她的请求起初引起惊讶和怀疑。黄思颖透露,曾焕枢与李运曾拒绝好些登门想拜师学艺的人,他们认为许多人是抱着玩玩的想法,很难坚持。尽管如此,黄思颖仍多次返回店铺,表示诚心想学习。或许是被她学习的毅力打动,也可能是老板娘李运口中的缘分,黄思颖最后以学徒身份向两位师傅学习藤编的基础技能,包括如何修复损坏的藤制家具与如何保养藤制物品等等。

希望挑战100种不同编织纹样

开始学习时,黄思颖为自己安排名为“Rattan as Wrap”的藤编练习,共尝试100种不同的藤编包裹方法。(孙慧纹摄)

从那时起,黄思颖接触各种形式、设计和不同的藤编技术,也创建IG账号@atinymaker,记录她对藤编物品的探索。她自2017至2021年,为自己安排一项名为“Rattan as Wrap”(藤为包裹)的藤编练习,共尝试100种不同的藤编包裹方法,也将这些练习成果放在个人网站上。

她说:“当人们问我这项目是为了什么,我总会解释,这就像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如开始学习英文字母是为了造单词,然后写出句子,最终编写动人的故事。若懂的词汇有限,就无法写出一个好故事,藤编创作也一样,要创作出触动自己与他人的作品,就需要掌握各种相关技能。”

黄思颖同时也钻研其他藤编用途,像制作可穿戴的手工首饰如耳环和戒指,以及尝试结合藤与其他手工制作材料的各类工艺品。她自2021年至今亦开始“Rattan as Weave”(藤为编织)项目,希望挑战100种不同的编织纹样。

在钻研与实验各种编织法的过程中,黄思颖除了借助做学徒时掌握的藤编基础技能,进行再创造,也从网上教授编织技巧的YouTube视频学习。通过IG账号,她也结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编织艺术爱好者,讨论编织技巧,甚至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流与分享经验。

黄思颖的作品包括结合不同原材料的创作,也有集结她拜师学艺与从网上视频自学的成果。(谢智扬摄)

近期,她在IG上推出“Cup for cup”(杯子交换)项目,希望鼓励自己与身边的人创造新物品,而不是交换现有的创作。她说:“使用熟悉物品与已掌握的技术进行创作很容易,但我想发掘更多可能,尝试一直想做但还未涉略的领域。通过制作符合自我定义的杯子,与另一名创作者交换作品,也相互交换经历和心得。”

远赴他国精进技艺

专研藤编技巧的热忱也驱使着黄思颖,在2023年1月远赴日本山形县米沢市,向编织大师今野伍郎学习使用野生葡萄树皮(mountain grape bark)编制手提包的技巧。黄思颖下一站则会是2024年1月到马来西亚砂拉越向当地藤编匠人学习。

黄思颖远赴日本,向编织大师今野伍郎学习使用野生葡萄树皮编制手提包的技巧。(图片取自IG@atinymaker)

精进技艺之后是否想要发展编藤事业?黄思颖指出,现阶段想要维持目前的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正职工作,编藤创作为个人兴趣,偶尔参与工作坊与藤编爱好者相互学习,以及通过IG分享照顾藤制物品的贴士。

她说:“起初我的爸爸和婆婆会质疑我学习藤编的用途,但喜欢手工艺创作的母亲会支持我。当开始有人通过IG联系我,要购买我的作品以及有商业合作机会找上门时,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若藤编创作成为工作,就无法那么自由地选择要做些什么。我其实享受我目前的作业方式,在白天对着电脑工作后,夜晚则做些编藤相关创作。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但可以达到一种平衡。”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