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 95 · 长歌不散

三名北京特派员20年——从苦等到无休核实……

上图:《联合早报》1996年至1998年北京特派员吴丽英。下图:游润恬(左)、林子恒。
上图:《联合早报》1996年至1998年北京特派员吴丽英。下图:游润恬(左)、林子恒。

字体大小:

润恬、子恒:

你们派驻北京都有三四年的光景,应该都是“老北京”了吧?

北京现在是热得连狗狗都不愿出门了吗?1996年从香港特派员转任驻北京特派员后的第一个夏天,我在长安街东建国门外外交公寓二楼的办公室里往外望,看到的就是一条冒着热气的马路。

不过,一进入8月中,北京秋意渐浓,热气逐渐消去,天气一天天转凉,那种秋高气爽的感觉,最是令人难忘。

北京的冬天,如果不是皮肤总因空气干燥而痒得难受,在暖气充足的室内还是感觉不到它的冷冽的。入夜后若下一场雪,一早起来窗外白雪压枝头,草地一片白皑皑的景色,同样令人难忘。但一踏出户外,就算裹得紧实,刺骨之寒,还是将耳朵鼻子冻得都没感觉了。

幸好,当年出外采访,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冰冷的冬季,有司机小梁接送,免去了不少“折磨”。

那年头,驻北京记者是有司机接送的。当时,境外记者不论住处还是办公室,都规定必须是在门禁森严的外交公寓内。至于出外采访,尤其是到人民大会堂等重要活动举办地点,都必须使用通过外交部租的车子才方便进出。

错失第一时间报道邓小平逝世成遗憾

当时采访环境还相当封闭,不论是司机还是当年的助理,对于境外记者来说,都帮了很大的忙。很多时候,我还得通过他们才能“接地气”,了解记者圈外北京生活的真实情况,核实自己听到的一些消息。

1997年2月19日那个寒冷的夜晚,我一夜无眠。当天入夜,先是接到友人的电话:“听说有重大事情发生了?”。而后,接近半夜,我在深夜里罕见地接到了小梁的电话。他说,在开车回家路上,发现了一点不寻常——中南海到五棵松(负责诊治中共重要领导人的301医院所在)一带好多交警站岗。

到了接近截稿时间,我和多名驻京境外记者,都已经确定邓小平病逝了,但却苦于没有官方正式宣布,无法做出确实报道。你们大概不知道,当年驻北京记者除了外交部每周一次的记者会,官方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除此之外几乎没什么消息来源,更别提官方微博、微信公号,记得当年有同行说过,驻京境外媒体都是《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最忠实的读者与观众。

在欠缺官方证实下,我报道的切入点是:“北京昨日再次传出有关邓小平病逝的消息,而且,昨晚邓宅附近,也出现了异于常态的活动。邓宅位于地安门地区,据现场观察所得,昨晚10时30分左右,仍有军政要员车辆进入邓宅,通往邓宅的景山后街的横街,也有两部交警车辆驻守。”

官方消息最后在20日凌晨2时30分以后发出。未能在第一时间确认为读者报道中国一代伟人的离世,也成了我驻北京的遗憾。

驻京记者的生活,其实没有外界想象中的“英雄主义”,虽有成就感,但也有很多遗憾,这就是人生啊。

时至今日,北京城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刊了95年的《联合早报》,已经不仅仅是纸媒,还有早报网、社交媒体等众多报道平台,不知道你们又会如何处理这则报道呢?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这么一个景象:你们同样会是一夜无眠,但不似我无奈的等待,而是不断地更新报道,会是这样吗?

-丽英


英姐:

我们在你之后的近20年来到北京,至今不满三年,你说我们是“老北京”,是在笑话我们。

在你离任的六七年后,中国已不再限制外媒的办公和居住场所,我们的办公室在这些年里经历过两次搬迁,我们赴任时,已经搬到了东直门来福士写字楼。这里有各种新加坡美食,想家时可以下楼吃一盘海南鸡饭,聊以慰藉。

写字楼有两个“高大上”功能。一个是中央空调加了空气净化功能,另一个是可刷脸进出。北京的隐痛和中国的先进——雾霾和人工智能,我们天天都能感受到。

北京的城市面貌虽然跟你当年在的时候很不一样了,生活中的选择也多了许多,但在皇城根下做新闻的本质不变——报道中国时政、国际外交为主。

你见证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我们见证的是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2017年10月的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进一步巩固了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权威地位。今年3月“两会”期间,中国修改宪法废除国家主席任期限制,预示这个新时代,可能会延续很多年。

我们有幸参与采访了上述两场历史性的换届会议,从人民大会堂三楼的文字记者席,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台上领导人的表情和互动,尝试从中寻找高层政治关系和操作的蛛丝马迹。

有一点和过去很不一样的是,中国外交从你当年的韬光养晦变得积极有为。领导人出访次数多了,访华领导人更多,主场外交越办越盛大。我们在北京的这几年,“一带一路”、朝鲜核武、贸易战、南中国海等,都是新闻热词,如果将这些热词与驻京记者的辛苦程度串联起来想象,劳动强度真的大很多。

为了争取更多外界理解,中国也比以前更积极发布官方信息。中国外交部记者会现已增至每个工作日一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每年举办数百场新闻发布会,其他部委也开始了发言人制度并逐步对外媒开放,《联合早报》是少数获准参加国防部记者会的外媒之一。

虽然官方消息比以前更多更快了,但作为记者不能只满足于“被官方传播”,这点亘古不变。只不过如今除了跟人吃饭聊天,我们也通过微博微信捕捉社会热点,补充自己对事情的了解。早报北京办公室里的中国同事于大哥和丹丹姐,也给我们很多启发和帮助。

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在这个实情真假难辨的新闻聚焦地,我们无休止地处在收集、筛选、核实,以及重组信息的状态。

如你所说,我们现在不只是纸媒,重大事件时也得发即时新闻或拍视频。在采访过程中,悬崖村上山路的步步惊心,失独父母思念儿女时的痛心,当事人、当时景给我们的冲击,非笔墨能形容。

早报不同了,北京不同了,中国也不同了。在前线记录这个变革的时代让人兴奋,也是万般滋味在心头,这种心情,我们猜想英姐20年前也一样,你懂的。

-润恬、子恒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