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100

按社媒平台特性 “快精青”推广早报内容

《联合早报》在不同社媒平台上,以不同的方式和体裁呈现新闻。(早报合成图)
《联合早报》在不同社媒平台上,以不同的方式和体裁呈现新闻。(早报合成图)

字体大小:

每天清晨7时余天刚亮,《联合早报》受众策略组经营社交媒体平台的同事就开工了。她们先用CrowdTangle和Chartbeat等数据收集工具进行一轮网搜,在新闻还未酝酿成型之前整理有潜质的热点新闻,发送给新闻室供参考。

到了大约9时余,系统会自动发出另一套数据,回顾前一天早报网站和各个社媒平台上的热门新闻。这套自动数据是受众组同事与技术部合作,通过谷歌后台抓取数据后,导入可视化软件呈现出来。

收集和总结数据是新闻室每天最早开始运转的齿轮之一,和很多企业一样,新闻室也有越来越多的决策离不开数据分析与支撑,小到一篇文章应该如何宣传、一则视频有多少人看,大到进行改版、制定收费策略等。数据的收集整合工作也变得更加专业、精准和程序化。

这一路,我们如何走来,今后又会迈向何方?

数码转型带来的改变之一是输送信息的渠道增加。早报除了新加坡人常用的脸书、YouTube、推特和Instagram之外,也入驻了以中文为主流的微博、微信,以及小红书等平台,是新加坡拥有最多平台账号的主流媒体。

不同社媒各有特色须扬长避短

不过,各平台口味并不一致,要如何经营才能做到一人千面,但底色相同?首先,这些年经营社媒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社媒各有特色,必须扬长避短。例如脸书作为社媒“先驱”,这些年来对于推广新闻内容的运算法有所改变,但它最大的好处是很多早报受众仍刷脸书,而且脸书贴文能直接引流到网站。

相反的,IG有很多年轻人追踪,但一般的贴文不能直接点击链接,必须要发布到只保存24小时的限时快拍(IG Story)。近年来,各社媒平台注重推广适合手机观看的竖屏视频,我们也要把适合的题材裁成竖屏后挂上网。

另外,一篇内容如何才算好,才能获得平台推广,“成功”的定义每个社媒都不同。例如节奏快的Tiktok不喜欢推广长视频,而且更注重观众的互动,但YouTube则会将观看时长和订阅率等考虑在内。

前受众策略主任沈越(现财经组主任)介绍,早期早报并不会将平台进行分类。受众组观察了不同内容在各平台的表现后,结合受众所在区域、年龄等信息,将平台分为“快社媒”“精社媒”“青社媒”三类。

“快社媒”以短平快为特色,包括脸书、推特和Telegram,这些主要是直接转载早报的即时新闻和一些评论。

“精社媒”需要更多包装,甚至标题要重新抓重点,以贴合平台口味,如IG、YouTube、微信。

“青社媒”则更加对准年轻人,如TikTok、哔哩哔哩。2021年起,“精社媒”与“青社媒”的经营就与“快社媒”区分处理,基本上由不同团队负责。

宣传系列报道或活动时,推广内容的方式也和数据息息相关。正如商家得分析一件商品该摆在何处、以何种形式展出才能吸引新顾客,宣传同事也会通过分析流量表现,制定新一轮宣传策略。

通过数据了解受众的重要性逐渐体现,从2020年开始酝酿的“注册墙”正是早报为了更了解受众而推出的产品。注册墙不收费,收集的是读者所在的地区、年龄、以及联络方式等信息。这些数据或会为日后推行个性化或更精准的推送服务奠定基础。

利用数据提高稿源组文章搜索

随着数据分析的流程越来越成熟,确保数据能服务于稿源组,是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2023年产品部与体育组初次合作,针对体育专页和文章进行搜索引擎优化,并通过数据比对选出适合搜索的关键词。其间,两组同事保持紧密合作,用于比对的课题、文章、关键词都经过协商,最终结果也令人十分欣喜。与前年同期相比,体育页面浏览量增加了17%。

沈越也说,受众组其实很早已开始为新闻专线制定专属数据报告。各类新闻的指标不尽相同,例如娱乐、意外新闻注重流量,而言论组的内容则更看重阅读时长和读者讨论,因此不该“一刀切”。为稿源组制定的报告这些年也在不断优化,页面更易读懂之外,数据收集方式也从最“原始”的人工采集,到如今能够每天自动生成。

类似的客制化、自动化的数据分析项目,相信会在报业数码化的进程中逐渐增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