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芳:考研考公以外的选择

作者说,中国多所高校呼吁毕业生积极就业,不要只关注考研考公。图为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职业招聘会。(法新社)
作者说,中国多所高校呼吁毕业生积极就业,不要只关注考研考公。图为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职业招聘会。(法新社)

字体大小:

距离大学毕业季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中国多所高校本月已经开始向学生喊话,呼吁毕业生积极就业,不要只关注考研考公。

中国毕业生就业问题过去四年持续成为舆论热点,尤其是接近年中毕业季的时候,任何相关消息都格外吸引眼球;过去两个月来各所高校的呼吁,同样吸引了网民讨论。

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今年2月就在公开信中敦促毕业生,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投身到基层就业。所谓考公,指的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考编则是指参加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的招聘考试。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同月发出的倡议书则提醒,体制内和政策性岗位供给有限、企业岗位需求收缩,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和家长应科学研判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关注就业政策变动。

其他发出类似倡议书的高校还有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

中国今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创下1179万人的新高,同比增加21万人;人数是2008年的两倍多。持续疲弱的就业市场,遇上持续扩张的毕业生人数,意味着工作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剧。

疫情期间被不少学生视为避风港的考研,在疫情后持续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下,无法继续为毕业生遮风挡雨。从去年底发布的考研人数来看,不少毕业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官方去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三年来首次下降,为438万,较上一年减少36万人。

不少应届毕业生在疫情期间选择通过考研延迟就业,以便在疫情后才进入职场;这个选择的前提是,他们相信疫情一过,就业市场就会复苏,他们也能在那个时候有更好的就业选择。 

2021年至202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大幅攀升,从377万人增至474万人;这个数字的回落,显示这股由疫情带动的考研热潮已经结束。

不过,同样在疫情期间加剧的考公热潮,却没有在疫情后冷却。

去年11月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竞争一岗位。竞争热度较高的前10个岗位报录比甚至超过1700:1。

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国政府机构过去几年都在加大力度吸收毕业生。2024年国考招录人数达到3万9600人,比2023年增加6.7%。对比五年前,2024年国考招录人数涨幅超过六成。

尽管中国政府机构向毕业生扩招的趋势不减,政府体制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也在日益凸现。

去年3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已明确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和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率进行精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提出“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反映出政府拮据的财政情况,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吃公家饭的各地公务员。

去年开始就持续有消息称多地公务员被降薪,降幅达到10%至25%。多地政府缩编的消息也不时在网上流传,引发有关公务员“铁饭碗不保”的议论。

公务员的就业前景并不明朗,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考公人数并未像考研人数一样回落,反而继续增加?

这从侧面显示,私企的就业情况可能比政府机构来得更糟,私营部门中难以找到比公务员待遇更好的就业机会,或者毕业生难以在私营部门中找到技能匹配的工作。

民营企业是中国就业市场的主力军,提供了八成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民营企业对市场更加敏感,反应更快,一旦面临经营困难或嗅到危机,便会第一时间控制用工成本,减少工作岗位或薪资福利。

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全国的失业率数据能大致反映出私营部门整体的就业情况;而全国的青年就业数据并不乐观。即便在调整统计方式后,今年中国2月份不包含在校生的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仍达到15.3%,较1月份上升0.7个百分点。

在私企找工作只是第一个关卡,就算毕业生成功被私企录取,他们也可能面对严苛的996加班文化,同时因为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面对减薪和裁员的风险。因此对不少毕业生而言,公务员是更具吸引力的就业岗位。

多所高校的倡议书都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选择上,但考公人数过多、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不可能靠几所学校的倡议扭转,也不能把责任归咎于毕业生的自主选择。对一些毕业生而言,希望渺茫但不得不的选择,也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