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巴刹咖啡友 凝聚商界情谊

2019年7月28日,已移师到中华为基利俱乐部的老巴刹咖啡友,于国庆前夕最后一次举行聚餐会。坐在前排的宾客包括谢安桐(左五)、骆水兴(左六)、柯千衙(左七)和陈笃汉(左八)。(中华为基利俱乐部提供)
2019年7月28日,已移师到中华为基利俱乐部的老巴刹咖啡友,于国庆前夕最后一次举行聚餐会。坐在前排的宾客包括谢安桐(左五)、骆水兴(左六)、柯千衙(左七)和陈笃汉(左八)。(中华为基利俱乐部提供)

字体大小:

在没有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年代,商界业者透过聚餐闲谈交换商业讯息、传递小道消息。成立于1950年代的“老巴刹咖啡友”不仅是生意人的联络处、消息站,也因为“盟主”慷慨仗义,帮助商家解决融资问题,而凝聚社群逾半个世纪。

老巴刹咖啡友不是注册组织,没有固定成员,却凭着南洋咖啡的魅力,在浓烈香味和轻松谈笑间,孕育出延绵超过一甲子的情谊,过程中产生一股社群凝聚力,在历史长河里扮演过独特角色。

1950年代,几名爱喝咖啡的朋友约好每天在老巴刹见面喝咖啡,在聊天的当儿交换各种商业讯息。他们日复一日的相聚,最后把岁月堆积成百、成千、成万。

在没有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年代,相识的商界朋友见面时总会在闲谈中交换各种商业讯息,传递小道消息,老巴刹因此成了联络处、消息站。咖啡友也可以到那里认识更多商界朋友,扩大人脉,从中寻找新商机。

最早天天在老巴刹喝咖啡的,是王丙丁、骆水兴和陈普地等人。王丙丁当过华侨银行副行长,后来和黄庆昌(黄祖耀父亲)一同发展大华银行,但他的家族和骆水兴、陈普地一样,经营索络船具业。他人缘好,为人慷慨,总会请大家喝咖啡,因此成了这个非正式组织的首任“盟主”。

约10岁便跟着父亲陈普地出席聚会的陈笃汉,认为老巴刹咖啡友可能从1955年便存在了。王炳丁1958年去世后,骆水兴便接替“盟主”之位。他的公司当时在老巴刹附近,咖啡友当时是聚在一家名为“黎三元”的档口喝咖啡。骆水兴当上盟主后,同样替大家付咖啡钱。他通常一次预付1000元,由摊主从中扣除,这种情况延续到1980年代末。

刘三姐黄婉秋聚会亮相

陈笃汉记得小时候出席聚会时,老巴刹旁是海边(当时还没填海),遇到涨潮或大雨天,老巴刹会淹水。他家的店在美芝路,父亲每天早上8点到老巴刹会友,9点半回到店里,周末会带着他一起去。父亲病重后,陈笃汉代替父亲去喝咖啡会朋友,几十年来不曾间断过。

咖啡友来自各行各业,除了商人,也有银行经理和受薪职员,很多人参加是想了解行情或打听各种消息,但对陈笃汉来说,听老前辈谈各种创业经历已让他受益不浅。咖啡友偶尔也会把外国朋友带来,在他记忆中,刘三姐黄婉秋访新时,就曾在咖啡友聚会上亮相。

与华社关系密切的前高级政务部长庄日昆,虽然不是老巴刹咖啡友成员,却因为和骆水兴、丁马成、谢安桐等核心人物有深交,对老巴刹咖啡友有深入了解。

庄日昆告诉记者,在金融管理还不是很严谨的年代,商家做生意靠的是“信用”二字。当年的骆水兴会帮助一些融资有困难的小商家解决难题,例如介绍他们向银行贷款或做担保。这种“义气”为他赢得华社的敬重。原来早期的老巴刹咖啡友不只是喝咖啡,联络情谊而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还有互助的实际功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老巴刹咖啡友的鼎盛时期,周末人数有时可达数十人。湘灵音乐社前社长丁马成是这时期的活跃成员,而咖啡友的核心人物骆水兴、谢安桐是湘灵的支持者。

随着直落亚逸和丹戎巴葛开始重建,原本在那一带经商的商行纷纷搬离市区,加上很多咖啡友年岁渐大,每天碰面的人数渐少,咖啡友于是改成星期天或公共假期早上,才在老巴刹聚会。这时期的人数维持在二三十人左右。

2013年9月,情牵半个多世纪的咖啡友,因为灵魂人物骆水兴、谢安桐通常在中华为基利俱乐部活动,便移师到克纳街的俱乐部,但仍然是星期天早上齐聚一堂。

每年为老“盟主”贺寿

前高级政务部长庄日昆(前排右)在中华为基利俱乐部出席骆水兴(中)的寿宴。(中华为基利俱乐部提供)

每年到了骆水兴的生日,咖啡友们也会在中华为基利俱乐部为这位德高望重的年长者举办热闹寿宴。最后一次为他祝寿是疫情前的2019年。

骆水兴18岁从福建南来,最初在码头做杂工,六年后创立同兴公司,专门供应船只所需的缆绳索具。这在当时是门红火生意,却也是辛苦的海陆作业。他经营有方,逐渐发展成有实力的船舶器材供应商。

事业有成的骆水兴,开始在社团、俱乐部活动,他是福建惠安人,担任过惠安公会会长,曾领导友竹俱乐部长达35年,也是中华为基利俱乐部的会务顾问,还在中华女中、南洋女中、南洋初级学院、中正中学总校与分校担任校董多年。

骆水兴之所以德高望重,是因为他为华社出过不少力。同样是祖籍惠安的庄日昆,很清楚骆水兴担任惠安公会会长期间,不只带领公会兴建今日位于芽笼29巷的惠安大厦,更重要的是团结了本地惠安人。

庄日昆说,早期的惠安公会是由一群做大生意,有头有脸的惠安商人组成,但惠安人中也有一大批三轮车夫、码头工人等劳动阶层。他们有时为了争饭碗和其他人起冲突,便会请惠安公会出面调解。

公会当时的一些领导人对处理这类纷争感到很不耐烦,前来求助的同乡认为求人不如靠自己,决定另起炉灶,于是在1963年以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的名义注册了一个新团体。取这一名称,是因为当时已有惠安公会,而加入惠华的惠安人中,不少是习武者。

骆水兴是在1976年至1981年担任惠安公会会长。惠安大厦是在1978年3月动土,1979年5月竣工。庄日昆说,骆水兴带领同乡兴建大厦时,提议把大厦4楼和5楼天台预留给惠华国术研究社使用,此举消弭了两个组织间的历史恩怨,把本地惠安人团结在一个屋檐下。


【本文首刊于2022年11月13日联合早报《新加坡故事》特辑】
前往专网阅读更多《新加坡故事》特辑内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