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衣业结合数码科技 智取先机

锦利集团第二代掌门人,现任总裁颜珮玲(左)继承了母亲翁碹凤的魄力,用数码科技提升公司竞争力。(萧紫薇摄)
锦利集团第二代掌门人,现任总裁颜珮玲(左)继承了母亲翁碹凤的魄力,用数码科技提升公司竞争力。(萧紫薇摄)

字体大小:

1980年代,本地制衣业生产供应欧美市场是我国的十大制造业之一,不到20年时间,制衣厂迁移海外,新加坡总部改为行政和战略中心。成衣业业者很早便投入智能科技,革新营运模式。疫情暴发时,业者投资前沿技术的商业眼光获得很好的回报。大国博弈时代,也吸引国际时装采购公司落户社会发展稳定的新加坡,新加坡制衣业迎来新的机遇。

很多人以为新加坡的成衣制造业已日暮西山。但若告诉你,国人熟悉的H&M、Gap、Calvin Klein、DKNY、Zara等国际大牌的服装是由新加坡成衣厂所生产,在2017年为我国服装业创造44亿新元收入,你可能会改变想法。

本地数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的家族成衣企业在第二三代的接手与护航下,虽仍根植本土,业务却已出征海外,与全球成衣厂较劲,成功另辟蹊径。

创始于1951年的星纶控股有限公司(Sing Lun Holdings),由第三代掌门人李坚辉(49岁)2009年上任为总裁后,主力为国际大牌生产高性能运动服。星纶旗下的服饰业务2016年与香港上市公司晶苑国际集团合并,成为全世界第二大服装制造商,并由李坚辉担任非执行董事。他笑言:“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夕阳的经营心态。”

星纶控股总裁李坚辉认为,业者须培养数码专才,强化本地制衣业的竞争力。(龙国雄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成衣制造业红红火火。1987年8月3日《联合早报》报道,成衣业高踞我国十大制造业,在当时连续六年每年出口超过10亿元的成衣到欧美两大市场,并享有15%至20%增长率,对我国的经济有着重大的贡献。直到1990年代中,随着我国人工增加,城市规划促使可发展的地段寸土如金,加上世界工厂中国崛起,我们才无法支撑在地成衣生产。那些快速应变的大腕出走海外设厂,才守住他们的成衣江山。根据2017年数据,新加坡共有130家不同规模的成衣制造商,时装服饰市场总值77亿新元,44亿来自服饰生产,33亿来自时装零售。

励勤集团(Lee Yin group)现任总裁李树钢(44岁)生动地比喻:“新加坡成衣业现留驻本地总部的是‘脑’,负责行政、财政管理和与战略部署;‘四肢’,即研发与生产的功能则已伸展到东南亚去了。”

励勤集团总裁李树钢热衷于科技创新,公司最近研发出能调控热度的智慧寒衣。(叶振忠摄)

励勤由李树钢父亲和二叔1975年在榜鹅甘榜老家旁的锌板搭棚内创始,靠六台纺织机起家,随着订单越来越多而在1980年代搬进明地迷亚的工厂,并从纺织扩展到制衣,为H&M、Gap和Desigual等大品牌供应服装。励勤现今所有生产设施集中在印度尼西亚,本地厂已改为战略与行政总部。

规模与机制非一夜建起

李树钢2016年加入家业,今年升为总裁。在这之前他是律师,在Visa、雅虎和Adobe等跨国企业法律部多年的经验让他坚信,要把家业引向“工业4.0”必须从数码科技转型方面着手。他说:“成衣制造这么古老的行业迫切需要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来转型。我加入时便开始将公司的管理转向云端科技平台,把实际作业与数码科技结合,透过数据分析更有效地经营公司运作。譬如,我们能在云端实时探测工厂的空气湿度会如何影响产品质量,也能现时取得厂内过去1小时的生产数据。所幸我们及早启动商业智能转型,在疫情期间即使不能出国也能远程管理我们的生产流程,步伐没被打乱。”

李树钢指出,老字号成衣厂之所以屹立不倒,是因为上一代已建立可观的生产规模与稳健的机制:“成衣业很耗人力和资源,并非一夜间就能建起的。我们数十年奠下的基础,建立起的规模让我们能有效地大量生产,所以销售到世界各地的大品牌才一直来找我们合作。”

业务遍布全球的纺织和服装生产供应商锦利集团(Ghim Li Group)也在疫情期间,在现任总裁、第二代掌门人颜珮玲的领导下创制了本地首个虚拟服装陈列室。远在美国的客户足不出户也能如常采购,不受疫情影响。颜珮玲笑说:“我这个构想源自疫情期间网上的虚拟博物馆。客户不管在世界何方,只要上网登入我们的虚拟陈列室,就像亲临我们的陈列室。衣架展示的服装为每家客户量身定制,会根据季度更新,他们点击每件衣服都能清楚获得颜色、面料等详细资讯。以往我们每年得飞美国六趟,现在次数大大减少,替客户增加效率,也更安全和环保。他们用了都说:脑洞大开!”

锦利集团由颜珮玲母亲翁碹凤在1977年创办。她靠着3000美元和六台缝纫机,展开成衣制造的分包业务。今日,锦利在印尼、柬埔寨和马来西亚设有成衣厂,并在1997年收购马来西亚美新布料厂,为美国大牌Calvin Klein、DKNY、Tommy Hilfiger;大百货公司Macy's、Kohl's与Walmart等生产服装。

提供市场智能服务

律师出身的颜珮玲在2006年加入家族企业,见证2005年世贸取消成衣进口“固打”(限额)对本地成衣业的影响。她说:“在这之前,谁家有‘固打’就能把产品运去美国,所以Old Navy、Target、Macy's等美国大牌的采购部都设在新加坡。我们甚至曾在没有固打限制的斐济开了五厂。限额制度取消后,生产价格低廉的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这些时装采购公司(fashion buying houses)也移到香港和中国大陆,全球成衣业以生产价来竞争,新加坡成衣业也展开‘游牧’阶段,到越南、柬埔寨、印尼、孟加拉、约旦、埃及,甚至于非洲设厂。”

颜珮玲强调,像锦利集团这些有将近半世纪历史的新加坡成衣厂得以生存,并从国际竞争中突出重围,是因为他们在这二三十年内,从只是接工艺单生产(Tech Pack)转型到为客户增值,提供各方面的解决方案,优化价值链而得以提高竞争力。

颜珮玲将这些增值称为“市场智能”(Market Intelligence)。她说,锦利会帮客户了解竞争对手使用的布料、价码,客户网上的点评,梳理美国首百家店哪种颜色、图案最畅销。锦利有专人每年到欧洲采购,为客户预测流行色和面料趋势,还会跟客户分享未来流行的情绪板(mood board)和颜色板(colour board),并为一些美国大百货公司客户如Macy's和Kohl's自家售卖的服装品牌设计新品。锦利厂内还有获得客户认证的调色师和品控师,帮助他们更快速地检测成品,无需通过第三方,增加出货效率。

1979年成立的张服装私人有限公司(Teo Garments Corporation Pte Ltd)旗下现有三家中国、两家柬埔寨和一家越南成衣厂为国际品牌生产婴儿服,也产制人造丝(rayon)和莫尔代(modal)人造纤维女装和运动服。他们创立的婴儿服品牌Fiffy在马来西亚销售高踞前三名,现由集团马来西亚伙伴经营,张服装公司保留股份。

张服装公司在成衣业以生产婴儿服著称并占有一席之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数十年的精益求精。张服装公司第二代传人,2010年上任总裁的张伟雄(43岁)说:“客户对婴儿服的要求比其他成衣还要精细,严格。舒适与安全是最大的考量,衣服的构造不能造成窒息的危险。不说人不知,婴儿连衫裤是一条松线、浮线都不能有,因为它可能缠住婴儿脚趾,割伤他们。钉上的摁扣也必须平滑,不能划伤婴孩柔软的肌肤。我们的品控必须一丝不苟,很多生产商会嫌太麻烦。我们累积了数十年这方面的专门经验、知识和能力,更容易赢得客户的信赖,也因此让我们成了这块的专业户,很难被取代。”

    张服装私人有限公司以生产婴儿服著称,现任总裁张伟雄是公司第二代掌门人。(龙国雄摄)

    新加坡发展稳健具优势

    近几年因为中美的贸易战,加上欧美时尚品牌抵制新疆棉等诸多政治原因,张伟雄注意到不少国际大牌与集团的采购部为“去风险化”(de-risking)开始迁出中港。他列举,拥有Supreme、Timberland、North Face等大牌的VF企业集团和耐吉Nike两家巨腕近年就把服装采购部设在新加坡。

    李树钢说,时装采购公司回归,主要是相中新加坡正直、清廉、可靠的声誉:“首先我们的政治立场中立。这里的金融银行业蓬勃、稳健。物流等贸易设施非常齐全。这肯定为新加坡成衣业制造了新的生机。我们国家社会必须持续稳健、自强才能有这优势和吸引力。”

    颜珮玲认为,他们在马来西亚经营自己的布料制造厂每月生产300万磅(约135万公斤)布料,为集团创造了优势,能为要去风险化的时装品牌提供另一个面料供应的选择。她说:“作为一个政治中立的国家,我们不偏向哪一方。我们确保的是供应链的透明化,有详细文件来追踪和证明棉花的源头,帮助客户做出选择。”

    身兼新加坡时尚协会(Singapore Fashion Council,前名:新加坡纺织服饰商会)主席的张伟雄认为:“随着国际时装采购公司迁来狮城,我国的成衣厂虽都不在这里,但我们可以把新加坡打造为成衣业知识中心,跟我们同业的设计师、生产商、品牌创办人和消费者分享最佳的实践方法。虽然很多的面料创新已不在新加坡进行,但我们可以发掘东南亚的各种传统服饰技艺,促进和推行新思维、新方式的发展,这可以是纤维、面料的研发科技,永续发展和业务程序等方面的优化。”

    星纶控股虽已将成衣生产的部分脱售,把大量关注转移到工业类业务,如工业废料管理,但李坚辉是上一任新加坡纺织服饰商会主席,对这个行业的发展仍有真知灼见。他说:“当我们的工业进入数据时代,这些进驻新加坡的大时装公司关注的不只是设计与生产,我们还要提供他们专业的数据分析、快捷的库存数据等数码专业知识。我们得赶紧培训这方面的专才,方能给这些公司增值,强化制衣业的竞争力。”

    他笑说:“成衣业现在已从传统的纺织业‘textile’进入数码科技驱动的tech-style了。”


    行话

    • 时尚采购屋(Fashion Buying House):时尚品牌与制造商的中介,通常设于厂商邻近国家,负责为品牌接洽合作厂商、供应商,制造样品,为品牌传达需求、反馈,执行品控、货运等。
    • 设计蓝图Tech-pack:给制衣厂的设计蓝图,上面注明面料、尺寸比例、缝线车边等制衣细节。
    • 全成型纺织服(Whole Garment Knitwear): 整件针织服皆由一台编织机从零织起,最后由工人把领、袖等缝合收边完成。适合大量生产无接缝的运动服、内衣、紧身裤等,能将布料浪费减至最低。

    【本文首刊于2022年11月13日联合早报《新加坡故事》特辑】
    前往专网阅读更多《新加坡故事》特辑内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