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2024开新局 青春+团队记者想学的新技能:Just do it

新一年新展望,青春+团队记者分享想学的新技能。(iStock图片)
新一年新展望,青春+团队记者分享想学的新技能。(iStock图片)

字体大小:

生逢乱世,一技傍身已经不够。终身学习,天天向上,你可以选择为自己学习,也可以为他人学习。急救技能、跨文化厨艺、机器人语言,弹琴谈情……想得到做得到,莫蹉跎空等待(福建话——麦涂了)。新一年会更好,只要你学会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2023年即将步入尾声,面对新的一年,世界似乎仍不安宁。俄乌战火未平,中东以哈硝烟又起,许多地方近期也发生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令人忧心。放眼本地,本地冠病确诊病例持续攀升,流感也可能传播,在佳节期间与亲友更频密地接触,个人防护不可掉以轻心。

根据一项最新调查,2023年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不是容易的一年,多数受访者尤其对通货膨胀、利率和失业率表示担忧,但过去这年记者仍接触到不少年轻企业家,面对疫情与经济低迷仍可开拓出自己的道路。如在乌节路打造亚洲首个集合滑板、滑雪和冲浪综合极限运动设施的三名新加坡人,以及从饲养黑水虻转向涉足生化科技业让企业寻求突破的本地女昆虫农夫。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我们不要被现实生活中的环境羁绊,坚持信念,还是有可能开创新局面。

孙慧纹:挑战自己 学习基本急救法

展望未来一年,近期这项本地调查有71%的受访者认为明年会是更好的一年,而个人乐观情绪也在上升。迎接2024年,心存善良,万物晴朗。新的一年来临之际,需努力耕耘,也应好好活在当下。编辑部发来的任务是要《青春+》记者谈谈未来一年想上的新课程或是学习的新技能。脑子里转过好些念头,进修已经荒废多时的日韩文?可是这不算是新课程。学习新运动?但想想去年试过滑雪,今年也有幸在活动上滑单板,虽然最后也没有真正学成,但毕竟是做了尝试。

在“新”字上斟酌了一番,若要选择一项想学习的全新技能,提升自己,或许就是急救基础+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简称)认证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学习正确的伤口包扎、有效的心肺复苏术、如何使用AED,以及学习如何识别和处理紧急情况。

急救基础+AED认证课程的内容包括学习有效的心肺复苏术、如何使用AED以及处理紧急情况等技巧。(档案照)

过去几年因为不同工作事项,结识红十字会的负责人和参与旗下活动的急救员与义工,这当中有年纪仅18岁就当义工急救导师的理工生。看到他们积极宣导急救知识与参与技能培训难免受到激励,而自己身边有亲人近期发生一起突发心脑血管事件,所幸及时求医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不过这也让我深切意识到具备应对紧急突发事故技能的重要性。

学习基本急救法未必即刻便能在意外发生时及时给予援助,但这是一个开始,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学会一项艺术,从事任何新活动,或是掌握新技能都好,最关键的始终是踏出的第一步。把握机遇,虚心学习,也以积极心态挑战自己,未来还是可期的。

李雅歌:杂学建构稳定系统

每年来到辞旧迎新之际,无论是回顾过去一年,或是迎接展望新一年,心中还是有小小的兴奋感,也希望赋予这段“总结·展望”时光一些仪式感,找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安静下来,好好journaling记录一下。

回顾总结总有收获满满的充实感,平日里一头栽进日常事务里忙的晕头转向,能够静下来好好想想,过滤掉事物性的杂质,留下人生修炼场里宝贵的功课,好像俯身拾起沧海遗珠,“哦,原来这些才是宝贝!”将珍珠悉数收入囊中,充实自己,又有力量重新出发,开启新一年的探索。

新一年想学的很多,一件件慢慢来呗。生活、爱好、技能都照顾到,也符合了杂学不专的性格。喜欢杂学因为很早听一位长辈说过,“只有系统够复杂才具有稳定性。”看似悖论,细品起来不无道理。尤其是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事物的产生就是分分钟的事。最近在整理艺术史发展脉络发现,从史前艺术到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到包豪斯,再到如今正在酝酿中的潮流艺术,艺术流派的迭代速度之快从几百年到几十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间隔越来越短。且不论是好是坏,最起码选择多了,就像去超市买菜,自己想吃什么,想煮什么,自己挑,符合个人口味就好。

日剧《À Table!跟着古代食谱学做菜》剧照,每一集主人公会尝试欧洲不同时期的食谱,边聊历史边享美食。(互联网)

说起口味,生活上的“新技能”继续研究美食吧。平日里喜欢煮日料、中餐,今年想多尝试看看西餐。主要是受到日剧《À Table!跟着古代食谱学做菜》的影响,讲的是一位大学研究员太太从历史教授那里拿到不同时期的食谱,波旁王朝、凯撒大帝、苏格拉底等,一边讲历史故事,一边研究不同国家的菜色。每集的菜谱给得很详细,自己跟着做很容易上手。选购食材、动手烹饪,研究历史背景,将这些有趣的元素都叠加在一起也是很令人期待的体验!

从爱好出发的技能,要去好好补修一下键盘课。刚过去的平安夜,因为要报佳音弹圣诞歌,又重拾键盘。一年一次的练习,对于放在角落的琴不免心中有愧,当年上中学时课余时间无事可做,自学弹琴一天能练四五个小时,弹累了停下来发现天都黑了,那种沉浸感是很美好的回忆。后来到了美国交换半年,有幸在Eastman音乐学院蹭了一学期的钢琴课。如今眼看SkillsFuture还没用到,不妨再系统地学习一下键盘演奏。

朋友的三岁小孩开始用AI工具,输入提示词后创作的第一张AIGC(生成式内容)。(作者提供)

最后再学个硬核技能吧,自从今年开始AI领域的探索,追本溯源对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产生了兴趣。要遏制假新闻满天飞的乱象,或许能从源头开始,了解机器到底是怎么学习的,看看这个“孺子”到底是否可教也。要了解大语言模型运作的规律,首先要学C+语言,就当学第三语言,利用平时通勤的碎片时间慢慢学,了解机器思考的逻辑。虽然并非理科出身,但这种全新的挑战还是很有趣的,自己给自己打气道,“归根究底是学习一门跟机器对话的语言嘛,相信文科生在这件事上还是有些优势的。”

张鹤杨:精进琵琶行

新年我没有想要学习的“新技能”,都是些想了很久,却一直没有什么实质进展的兴趣爱好。

作为音乐深度爱好者,钢琴一直是我认为该学的必修课,而琵琶则是我心中最风情万种,摄人心魄的乐器。

2016年读大三的时候,我买了一台电钢琴,仗着自己识谱,胡乱弹起来,也没有找老师上课。直到今年搬进新家,有了自己的钢琴,也离我心仪的老师更近,于是开始上课。

然而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固定练琴的时间,只是偶尔零星弹一下,也没有什么进展。最多是兴致来时,学学人家的“云合奏”,自己拉小提琴,自己弹钢琴伴奏,然后剪辑混在一起,聊以自慰。出于回课时对老师的愧疚,我的钢琴课改成了视唱练耳课,跟着老师练习乐谱听写。

琵琶能文能武,时而温婉柔情,时而杀伐决断,尽在弹指间。(互联网)

而琵琶则成了封存在视频里的记忆。2018年,刚刚工作的我开始拜师学琵琶。琵琶能文能武,时而温婉柔情,时而杀伐决断,尽在弹指间。那两年多,我每天都会练上一阵,也算饶有成效。但自从经营专线和专题报道后,琵琶如今也只成了我客厅中一件妩媚的摆设。

还有,作为一个“精神意大利人”,一有时间我就往意大利跑,不时缅怀我大学期间曾在意北交换的时光,有时也幻想一下自己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

我真是个贪心的人。

其实,我并非没有自己的时间,只是有些碎片化和不固定。理论上来说,好好利用起来,应该是会有所精进的。而另外一方面,贪心让我患得患失,顾此失彼,甚至陷入内耗。

还可能是我过于在乎“精进”的,对没有“结果”的努力不屑一顾。如果硬要我选择一样来专注,又难舍难分。结果就是,学的时候不专心,玩的时候不安心。其中夹杂着失落的理想,以及对自己的不满。

或许,我应该先学会安抚自己的内心。

如果说新年真正有什么该学习的新技能,那就是:Just do it.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