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恢复特选中学的华校身份 扭转本地双语的“忧势”

在今天逐渐形成的中美两强的世界格局中,掌握中英两大语文对以人力作为唯一资源的我国至关重要。(档案照片)
在今天逐渐形成的中美两强的世界格局中,掌握中英两大语文对以人力作为唯一资源的我国至关重要。(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当年可说是出人意表地选择送三个有英语优势的孩子进入华校,让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10年里,在有利的环境中学习华文华语,打下坚实的母语基础。

随着全民教育的普及,特别是1980年所有中小学校都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之后,家长学历高、纯粹以英语沟通的家庭越来越多,因而在报端上引发担忧我国年轻一代能否兼通中英双语能力的热议。

随着中国近半世纪来的迅速崛起,华文与华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掌握好这个语言,可以提高我国的竞争优势,有助于跟中国建立更密切的经贸关系。如何给纯讲英语的家庭,制造过去华校那种浓浓的华文华语学习氛围,为日益重要的华文华语扎根才是关键。

建国总理晚年对教改下完全关闭本地华校的做法似乎存有遗憾,或许是他看到了自己选择让孩子从小进入华校的成效,以及对我国社会大环境里英文英语日渐独大有所感触。

在当年传统的华文中小学校,华文不但是一门语文科目,也是其他学科与课内外使用的媒介语言。1979年在特别辅助计划下,教育部将九所华校中学列为“特选学校”。不过,学生是在以英文英语为主语的小学毕业后进入特选中学,华文虽属“高级”程度,也只成了单一的应考语文科目,没有实际的应用机会,自然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西风”压倒“东风”的用语之势。特选中学学生踏出华文课的教室后,许多是用英语交谈,少了华文华语的实用,在语文的掌握上显然不足。

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教改,40余年来培育出“精英”的一代。如果“精英”之外,也想“精华”,有必要考虑再赋予特选中学像传统华校培育华文人才的使命。在这些特选中学附设小学,从小学至中学的10年内,提供华文华语的学习与实用环境,无论数理科学史地,都以华文华语授课。对孩子的英文英语的掌握深具信心的讲英语家庭就能有所选择,让孩子浸濡在家庭无法提供的华文华语学习环境中。

建国总理的长子李显龙即将卸下总理的重担,希望他配合个人的语文学习经历,为我国在培育兼通中英双语的下一代的课题上多费心力。除了精通中英文,李显龙早年也学习俄罗斯语与马来语,这应是基于当年国际与地缘政治的考量。由此可见建国总理伉俪对孩子语言教育的用心与重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今天逐渐形成的中美两强的世界格局中,掌握中英两大语文对以人力作为唯一资源的我国至关重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