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警惕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恶化

极端天气使亚洲、欧洲、北美等地的粮食生产都受到影响,粮食安全专家警告,世界粮安形势正在恶化,价格问题也再次备受关注。(法新社)
极端天气使亚洲、欧洲、北美等地的粮食生产都受到影响,粮食安全专家警告,世界粮安形势正在恶化,价格问题也再次备受关注。(法新社)

字体大小:

据联合国粮食署的数据,世界粮食价格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创十年高位后,今年以来有趋缓的迹象。但到了7月份,形势又突然逆转。先是俄罗斯宣布退出与乌克兰的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继而是因极端天气影响收成,印度宣布禁止部分大米出口,世界粮价再次应声飙高。

酷热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使亚洲、欧洲、北美等地的粮食生产都受到影响,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粮食安全专家警告,世界粮安形势正在恶化,价格问题也再次备受关注。这些因素必将导致消费物价的持续高涨,原本有消退迹象的世界性通胀问题,恐怕也将持续更长时间。

在国内,上个月也传出不利消息,水产养殖公司Barramundi Group因在南部海域的金目鲈养殖场暴发金目鲈落鳞症,决定中止养殖,把业务转移到文莱的养殖场。新加坡食品局原本计划在三个南部岛屿附近水域设养鱼场,但由于担心可能会对多种珊瑚礁和濒危物种造成影响,因此其中两个养鱼场的投标项目推迟,但期限未定。

这些接踵而来的粮安事件,说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挑战重重。外来供应链固然充满不确定性,自给自足的努力偶尔也会遭受意外的打击。

俄罗斯退出与乌克兰的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此举可能导致全球谷物价格推高10%至15%。8月2日凌晨,俄罗斯再度空袭乌克兰多地,位于多瑙河上的伊兹梅尔港是攻击目标之一,有多个设施受损,但没有传出人员伤亡。消息一出,全球粮食价格再度上涨。

在亚洲,由于极端天气影响印度和泰国等稻米大国的产量,也刺激米价飙涨至15年来的新高。除了印度出口米价上涨,另两个产米大国泰国和越南的大米出口商,也立即要重新谈判8月的出口合同,以提高约50万公吨大米的出口价格。中国华北与东北秋收前的洪灾,影响今年的粮食产出,中国在国际市场增加收购,势必推高价格。

我国所需的主要粮食,包括米粮、植物油、糖、乳制品等基本上都靠进口,因此必然要受到世界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我们这些年来不断设法加强粮食供应链的多元化和韧性,也就是开拓更多的粮食来源,就是为了减少突发性变化的冲击。

保障充足的粮食供应是我国生存的要义,来源越是多元化就越有保障。但是,世界粮食价格的起落完全取决于供需,这是我们所无法控制的。粮价上涨我们也只能接受。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政府也制定了要在2030年实现本地农产品能满足国民三成营养需求的“30·30愿景”。我国土地有限,生产成本不可能比进口便宜,但为粮安计,这是一道不计成本的必要防线。此外,类似职总平价等供应机制的存在,多少能控制食品价格的波动幅度。消费者同时应该随机应变,别为了青睐特定品牌而增加开销。

但上述事件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警示,粮食安全是个始终存在的问题,新加坡能做和必须做的是尽量加强供应链韧性以及加大本国产能。我国自180多个国家进口粮食和其他食品。本地供应方面,截至去年,我国已有27个陆地水产养殖场和109个海上养殖场。但供应量仅占国人水产消费约8%。本地供应量最多的农产品是鸡蛋,约占总消费量的29%,蔬菜则仅占约4%。

本地农渔业的发展得力于高科技的引进,但发展的空间终究有限,而且也要面对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海水的水质、病害侵袭、气候变化等。总而言之,不管外来还是本地供应都时刻面对挑战,粮食安全对我国而言,是一个绕不开的生存命题,每一代人都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